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“小杂粮王国”山西杂粮是否还有春天

新闻动态

“小杂粮王国”山西杂粮是否还有春天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3-05

一边是供不应求的市场,一边是产业过小难当大任。在杂粮越来越受欢迎的当下,它却难以奏出市场的强音。钦州黄小米

     我省已经制定杂粮振兴计划,重点发展谷子、荞麦、燕麦、红芸豆、绿豆、专用高粱、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,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努力,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%;杂粮亩收益提高150元;农民人均从杂粮产业增收100元以上。在此计划出台之后,我们有必要对杂粮予以特别关注。

    小杂粮王国 已成难以承受之重

    与中原的一马平川不同,我省丘陵居多,沟壑遍布。即便立地条件艰难,先民们依然找到了适合它孕育的物产——杂粮。从塞北到黄河滩,几乎都能找到杂粮的踪影,尤其我省太行、吕梁和北部高寒冷凉地区,农耕文明发端以来杂粮种植从未中断。

    溯源以往,及至今日,杂粮都是山西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大自然选择山西做杂粮重镇,自有其物竞天择的道理。复杂的地形、多样的气候,这恐怕是大多数主粮的“噩梦”,但对杂粮却是“黄金产区”。温差大、光照长,得天独厚的条件,让山西杂粮有了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品质。我省杂粮有豆、麦、粟、薯、黍5大类20种,总面积1500万亩左右,也就是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近1/3是杂粮,占全国杂粮总播种面积的1/10。无论从品质还是面积,山西“小杂粮王国”的美誉当之无愧。http://www.qxtyx.com

    在小麦、水稻这些大宗粮食作物足以满足人们需求之前,杂粮是重要的食物来源。几千年来,人们能在太行吕梁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繁衍生息,杂粮功不可没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山西杂粮既是优于他处的物产,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,蕴涵其间的是晋人艰苦卓绝下的生存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
    而今天,科技日益发达已经让很多贫瘠的土地化作了米粮仓,种植杂粮不再是丘陵山区的不二选择。经济上,其优势难与大宗粮食做比,生存上也不再是一种必需,我省杂粮面积正在逐年下降。市场的选择无可厚非,让一部分杂粮退出符合规律。但颓势渐显的并不仅仅是那些被市场抛弃的杂粮,面积萎缩也并非“小杂粮王国”的真正危机所在。

    以2010年为例,我省谷子平均亩产66公斤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公斤,在23个谷子生产省中排20位;高粱平均亩产104公斤,比全国低125公斤,在25个高粱生产省中排22位;豆类平均亩产48公斤,比全国低64公斤,排倒数第二位;马铃薯平均亩产(折合粮食)83公斤,比全国低125公斤,排倒数第一位……

    有市场无产量,这些优势杂粮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多少收益。据调查,按全省平均水平计算,燕麦、荞麦亩收益不足300元,谷子亩收益不足400元,效益较高的红芸豆、绿豆亩收益也仅有700元左右,都低于种植玉米的收入。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,这已经是山西杂粮的最大病症。

    迎合市场 杂粮振兴的根本出路

    事实上,很多杂粮已经从“下里巴人”变成了 “阳春白雪”。市场并没有对山西杂粮说放弃。

    在这样的背景下,却有很多让“小杂粮王国”伤自尊的事。就在一年前,有外地客商为采购荞麦而来。在他想象,100吨荞麦对于山西而言信手拈来。出乎他的意料,也出乎很多业内人士的意料,托朋友找关系,甚至惊动了省农业部门,这位客商竟未能如愿。100吨对于全省总产量不是一个大数目,但短时间从千家万户集中到一处却是大问题。据了解,我省最大的苦荞加工企业,库存也只有几万斤,远远不能满足需求。这一出乎意料的事件既是山西杂粮深受市场欢迎的印证,更是为山西杂粮产业化敲响的一记响钟。

    要知道这并不是孤立的事件,目前几乎所有杂粮还处在提篮小卖的状态。规模小、水平低、产品单一,作为 “小杂粮王国”的山西还没有一家能够真正担当龙头的相关企业。目前,全省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5%,而且多以原粮初加工为主。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马铃薯,其加工率也只有30%,而且大多还仅限于粉条、淀粉等粗加工。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,规模化种植也就无从谈起。市场的通路没有真正打通,杂粮的产能也就难以有效激活,效益更无从做大。我省至今没有一个超过15万亩的杂粮专业县 (马铃薯除外),恐怕与缺乏市场前端的开拓关系密切。

    除了产业化程度低,观念上的误区也是杂粮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。长期以来,杂粮之前总被加以一个“小”字,这本来仅仅是与大宗粮食产量、面积等相较而言,而并非是指杂粮是个小产业。若论政绩,论粮食产量,论粮食安全,杂粮的确难见其功。因此,技术推广不再向杂粮倾斜了,杂粮新品种培育不再是科技界的重点了,甚至各级财政对杂粮的惠农补贴也会与主粮拉开档次了。没有政策导向,农民自然也就对小杂粮更加漠视,但凡可以种小麦、玉米的耕地,绝大部分农户不会种杂粮,因为补贴会变少,销路是问题,效益难保证。

    迎接春天 观念的更新是根本

    我省已经办了两届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,也在京津沪等办过数次农产品推介会。每次展会几乎都会出现市民争抢杂粮的场景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食物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,杂粮营养均衡性、医疗保健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。

    小米已经从北方人独好变为全国人热捧,红芸豆每年出口10万吨,占到全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;以杂粮为原料的汾酒、陈醋,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更不必多言……山西杂粮不是没有春天,而且部分农民已经被“春天的阳光”照耀。

    2011年,岚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,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400元;岢岚县以出口带基地,全县红芸豆种植面积13万亩,种植户人均因此增收1000元;沁县因为有了沁州黄等龙头企业的带动,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,带动农民人均增收不下千元。

    市场频频伸出橄榄枝,我们没有理由再漠视杂粮这个大产业。尤其在立地条件差,改良难度大的地区,发展小麦、玉米等主粮效益不显,更应该借助杂粮产业进行突围。

    针对杂粮产业的振兴,我省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目标,这意味着山西杂粮同时也迎来了政策的春天。如何实施,已经有定论,杂粮迎接春天,需要切实解决的还有思维上的束缚。http://www.qxtyx.com

    其一,起码简单地把杂粮看做低产低效的观念要改,适合发展杂粮的地区,要把其与大宗粮食作物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,政府用抓玉米、小麦的力度去抓杂粮,就不愁农民不重视。玉米、小麦是我省粮食产量的主要构成,杂粮是我省的优势特色产业,二者不对立,二者各侧重。

    其二,杂粮也应如主粮一样,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形成系统。从上游育种开始,培育一批高产、优质的地域品种,特别要从山西特有品种中进行提纯复壮。产中按照不同作物和生态区域制定完善的技术规程,让特色杂粮驶入标准化生产轨道。产后要培育带动力强、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,打通市场出口。

    其三,要在产地形成全国性的市场,在杂粮优势产区建立完备的专业批发市场。“小杂粮王国”至今还没有一个专业性市场,不能不发人深省。许多农作物已经开始电子商务、开始订单生产,而杂粮还在小农生产模式下举步维艰,关键是还没有确立掌控市场的雄心。

 

 


  

 


沁县爬山糙小米开发有限公司   版权所有 地址:山西省沁县友谊西街58号 电话:0355-7152777
邮编:046400   手机: 15203456288  E-mail:279660390@qq.com

 晋ICP备12008796号-1

沁州黄  沁州黄小米 山西小米  山西特产 有机小米